虎鼬(学名:Vormela peregusna),是鼬科、虎鼬属的动物。虎鼬体躯细长均匀,耳椭圆形,四肢短粗,体背黄白,散布很多褐色或粉棕色斑纹,腹部黑褐色。虎鼬性机警,凶猛,嗅觉灵敏,视觉较差,能攀树,冬眠,主要捕食荒漠中各种鼠类,一般4月下旬产仔,每胎4-8个,栖息于海拔1000-1300m的荒漠沙丘、石质坚硬的荒原或湿地,分布于亚欧国内部分区域。虎鼬已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网盟》(IUCN)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。
宠物的形态特点
虎鼬一般体长约120-400mm,体躯细长均匀,鼻吻部短缩,耳椭圆形,四肢短粗有力,脚底的趾垫和掌垫裸露,前脚爪较后脚爪长而锐利,稍弯曲。 尾长约为体长之半。 [2]虎鼬体背黄白,散布很多褐色或粉棕色斑纹,体后部斑纹繁密,而且颜色较深。头部自吻部到两耳间黑褐色,横过颜面部经眼上沿颊至耳下到喉部,有一条宽的白纹几成环状,但不相连。上、下唇和前额部白色;耳上生有略长的白毛,耳基部杂有少量的褐色针毛。颈背和肩部淡黄色,喉、胸、腹及四肢为黑褐色,其余均为棕白色相互混杂;尾毛蓬松;毛基的2/3棕色,毛尖端1/3处白色,使棕色的尾毛外圈显出一圈浮色。尾尖浅黑褐色。夏毛较冬毛粗硬,斑点色泽稍淡。 [2]
虎鼬头骨颅形较扁宽,骨质坚厚,颅顶各骨间愈合紧密。鼻骨短缩,眶后突粗实,额部稍高,但颅顶处较平,乳突向侧面扩展,上枕骨两侧较隆起,故使枕骨部位近似方形,成体的矢状嵴显著。腭骨向后延伸,其末端钩状突与听泡前内角相连。听泡小,近似三角形,听道管较短。下颔骨的喙状突较短,末端不尖,略成帆形。 [2]
虎鼬上颌门齿呈直线排列整齐,外侧一对门齿显著较中间两枚粗大。上颌犬齿长而锐利,齿轴内缘略向内缩短;上臼齿及臼齿间排列紧密,第四上前臼齿进步成裂齿,沿中间齿峰的齿冠内缘有一小齿尖,前内缘有一圆而大的内叶,上臼齿横列,内叶较外叶长。下裂齿不甚友达。齿式=34。
宠物的性格特征
虎鼬性机警,凶猛,嗅觉灵敏,视觉较差,能攀树。春夏天节,喜晨昏和夜间活动。阴雨和下雪天较少出洞。平常单独活动,即便成对外出,也多见分散在附近活动。能两只后脚直立坐地吃食。夏天结群活动,行走时,因为在沙垅上前后紧密相跟,结成一字队,弓腰弯背飞速前进。 [2]虎鼬遇见追捕和威胁,可以飞速地钻进附近鼠洞或隐蔽处,不及躲避时,即刻掉转身体方向,脊背高高隆起,尾巴向前立,周身的毛峰竖立,使整个体躯轮廓骤然变大,加之该兽咆哮声短而急,显出一副十分凶残的样子,此时,它常主动向人袭击或寻机逃走。其臭腺能散发奇特的骚臭味。